4月21日上午,环境保护部举行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16年全年和2017年第一季度全国环境监管执法情况,并介绍下一步有关工作安排。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介绍,2016年以来,全国环境监管执法各项工作取得一定进展,执法力度不断加强,执法手段不断丰富,执法方式不断创新,执法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强化《环保法》实施,持续加大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力度。2016年全国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3.78万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12.47万份,罚没款数额总计66.33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了34%、28%和56%,广东、北京、江苏和浙江行政处罚案件数均超过万件。
2016年,全国适用《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的案件总数为22730件,同比2015年上升93%,而且所有地级市均有适用配套办法案件。其中,按日连续处罚案件共1017件,同比上升42%,罚没款数额达81435万元,同比增加43%;实施查封扣押案件共9976件,同比上升138%;实施限产停产案件共5673件,同比上升83%;移送行政拘留共4041起,同比上升94%;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共计2023件,同比上升20%。
2017年第一季度,全国适用《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的案件总数4987件。其中,按日连续处罚案件共224件,同比上升54%,罚款数额达26375万元;查封扣押案件2190件,同比上升229%;限产停产案件1228件,同比上升308%;移送行政拘留958起,同比上升206%;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案件387起,同比上升46%。
二是集中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重点环境违法问题。2016年相继开展了打击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钢铁行业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和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保执法专项行动等多个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为提高重点行业环境管理水平、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2017年组织开展为期1年的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
三是强化科技在环境监管执法中的应用,推进科技执法。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等技术手段与环境执法工作深度融合应用,推动环境执法工作科学化、精准化和规范化。对具备安装条件的新增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全面安装自动监控设施,并进行联网。在京津冀地区按照3km×3km划分热点网格,定期筛选出大气污染程度较高的热点网格发送给相关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实行精准执法。
四是以环境执法大练兵为抓手,全面强化环境执法能力建设。通过加强培训、规范执法、督查指导、评比激励、加大宣传等方式,组织和发动基层环保部门和执法人员,推动依法、严格、规范执法,探索和创新执法新模式、新经验。落实《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推动赋予环境执法机构必要的条件和手段,将环境执法机构列入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序列。维护基层执法人员合法权益,鼓励执法人员敢于执法,严格执法。
但目前我国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高发多发态势仍没有根本性扭转,企业顶风非法排污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暴力抗法的案例时有发生。下一步,环境保护部将认真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并通过严格执法、提高违法成本等多种方式,倒逼企业提高自主守法率;深化环保法四个配套办法的执行,使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进一步向基层渗透;持续加大环境污染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努力形成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合力;突出重点抓好专项执法行动,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化工企业污染整治专项行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专项督查等,务求取得实际成效;继续开展执法大练兵,提升执法规范性,并结合垂改全面提升环境执法能力;持续推进科技在执法中的应用,不断提高环境执法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田为勇还就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渗坑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散乱污”企业治理、环保法实施情况等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环境保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记者问答实录
4月21日上午,环境保护部举行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16年全年和2017年第一季度全国环境监管执法情况。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参加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主持发布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进行的京津冀“2+26”个城市大督查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我想问一下目前推进情况怎么样?督查出来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如何保证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田为勇:你刚才提的问题就是我们最近正在开展的一项大的行动,就是对京津冀“2+26”个城市进行为期一年的大督查。这个督查在2月份曾经搞过一个月,从这个行动来看,对保证空气质量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通过不断强化督查,能够实现我们既定的一些目标。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克强总理提出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重点行业污染专项整治,要对所有的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24小时的在线监控,确保监控质量,到期不达标的企业要坚决依法关停,这是两会期间总理向全国人民做的一个郑重承诺。
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环保部党组作出了重大决策,开展为期一年的蓝天保卫战,所以这次大督查核心就是蓝天保卫战。
这次大督查从4月5日开始,受陈部长的委托,翟青副部长在这儿做了一次全国动员。从全国抽调了5600人,开展25个轮次督查,每次督查安排是,28个城市,每个城市8个人。每轮次的衔接工作非常重要,第一组搞两个星期,第二组两个星期,如果说两个组都不衔接,第一组检查的,第二组不知道。所以采取了压茬式的方式,就是把第一组的工作和第二组有效的衔接起来,然后第二组的工作和第三组的工作也是要有效的衔接起来。
今天是21号,正好是这次大督察正式启动的两个星期,从7号到现在是两个星期。从21号到28号是交接周,是第一组和第二组的交接。要把很多的内容都要交代清楚,前面查了哪些内容,发现了哪些问题,已经交给地方办了哪些事情,地方都是怎么办的,要全面交接给第二组。第二组是在第一组基础上做,而不是从头做。
第三组将来和第二组也是这种方式交接,留一半人员,到28号以后,第一组的人完全撤退,28号以后就是第二组的人在这儿,按这种方式,全年开展25轮次的督查。
截至到昨天晚上24点,28个督查组共检查了各类企业是4077家,发现各类环境问题2808家,占了整个检查总数的69%。按照预定目标,4月份重点是要检查各类的“散乱污”企业,这次检查是发现了763个有问题的企业,占到了整个总数的27%。其他还有包括没有安装污染设施和设施不正常的512家,占了18.2%。还有超标排放的15家,自动监控设备弄虚作假的8家,还有防扬尘一些措施没有落实或不完善的687个,还有其他一些问题。这就是我们这次督查第一个轮次两个星期大家发现的重点问题,这些问题现在都已经交给地方办理。这次我们实行挂账,每个城市是拉清单的,每个问题到期完不成我们是要追究责任的。地方一定要到期完成这些问题,实行销账制度,把这些工作做得更加扎实。
中央电视台:我们了解到近日在华北等地发现了多处污水渗坑,有一些渗坑在多年前就开始治理了,但是治理效果不明显,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渗坑的存在,危害究竟有多大?环保部有没有做过相关调查,类似于这样的渗坑目前还有多少?为什么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效果不明显?接下来还有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谢谢。
田为勇:你问了一个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个事情环保部19号早上得到的消息,我们立即组成工作组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应该说媒体反映的事实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也在第一时间向媒体做了公开。应该说我们首先要感谢媒体监督,有了你们的监督,我们很多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天津和河北这两起渗坑事件,现在正在全面调查之中,但是至少涉及到两个方面的违法行为。第一,用渗坑渗井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污。不管渗坑怎么形成的,历经多少年形成的,都是在非法排放污染物。第二,非法倾倒排放危险废物,从立法来看,比如说渗坑、渗井的问题,早在2008年《水污染防治法》修订的时候就已经列进去了,就是说那个时候对此类违法行为在法律上就已经有明确规定了。到了2013年,“两高”司法解释把它作为入刑的一种,这样是要判刑的。2015年《环境保护法》实施以后,更多手段可以用了。新环保法的五种新武器都可以适用这种问题,就说明这种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必须要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这种行为从国家来说是要严厉打击的。
这件事出了以后,环保部高度重视。环保部正在组织全国详查,结果将来会向大家公布。其次,在此表个态,环保部对此类问题是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绝不姑息。第三,我们欢迎广大媒体和公众对这类问题进行举报。像这种问题有些是在很偏僻的地方。我们有12369微信举报,这个微信举报关注量是24万人,希望大家呼吁呼吁,通过我们微信举报,大家更多来投诉、来关心、来支持环保工作,使违法犯罪的行为无处可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