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回收发电,不仅让贫困户脱贫,还避免了露天焚烧污染环境,请看
——一根秸秆的“蕲春命运”
湖北日报讯 记者韩炜林 雷闯 又到秋收。烧,污染空气;不烧,留田碍事,秸秆难题再现。
但在蕲春,秸秆的命运开始逆转:农民眼中,它是人民币;政府、企业眼中,它是清洁能源和扶贫利器。
一根秸秆在蕲春发生了什么?11月上旬记者前往探访。
收秸秆,每天见到百元钞
3日下午3时许。高峰村村民李豪生开着装满稻草的三轮机动车,驶进了村燃料收购站。
过地磅,1.13吨;卸下稻草再过磅,车重0.55吨。“1160斤(0.58吨)!”在贫困户燃料收购台账册子上签名、按手印后,李豪生拿到116元现金(每斤1角)。“您高寿?”“我比总书记小一岁,比总理大一岁。”63岁的李豪生个儿不高,十分有趣。
李豪生说,这车稻草是他花了3个小时,从村里其他人的田里免费收的。“每天收秸秆,就能看到‘毛主席’。”李豪生拿着一张印着毛主席头像的百元钞票风趣地说。
李豪生家有84岁的老母,弟弟是植物人,比较贫困。多年来他主要靠给村里打零工,一年收入仅2000多元。现在年龄大了,打工没人要。去年,他发现收秸秆可以赚钱:田里别人不要的秸秆随时收,山上半人高的野草随便割,卖钱又防火。
翻看台账,上面记录着27个贫困农民的姓名、送料时间、重量以及收入。李豪生半年送秸秆60多吨,算上年底核实后将另发的县、厂扶贫补贴,半年收入可达2万元。
【采访笔记】秸秆何以成“脱贫秆”?蕲春县政府与蕲春凯迪生物质电厂(以下简称蕲春电厂)携手,农民收一吨秸秆平均可卖200元。对建档贫困户,蕲春财政、电厂分别再补贴100元、50元,每吨秸秆平均售价350元。
蕲春县产业扶贫办公室主任王炳说,政府主导,花小钱效果好。农民尝到甜头,觉得有搞头,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才能走上正轨。预计今年财政补贴50万元。“希望明年补贴力度更大”。目前全县有600多户农民从事秸秆收集,其中贫困户200多户。
村中能人,甜蜜的烦恼
村民收秸秆有“钱途”,是因为村头就有固定的燃料收购站。经营收购站的,都是村里“脑筋灵活”的能人。
席盘石村的合作社理事长宋智敏就是能人。他经营的收购站位于村头乡村公路边,秸秆、茅草堆成小山。简易厂棚下,挖掘机“抓”起秸秆、茅草等送到破碎机上,将其碎成一两寸长后装上卡车。“合作社运营一年多,带动26户贫困户增收,自己也赚了10多万元。”48岁的宋智敏很是满意:今年前9个月,卖秸秆收入超过5000元的贫困户有17户,1万元以上的6户,2万元以上3户。合作社还吸纳了7名贫困户就业。
2015年,他联合村里10多名农民成立了合作社,为蕲春电厂收购、加工秸秆,赚加工运输费。“起初,农民还不相信。”老宋说,经过2个月试运营,一下便传开了。如今,场地已经不够用,他正在与村里协商,计划再扩大一倍。
准备大干一场的老宋也有烦恼:儿子还没对象。
24岁的小宋原本在南通打工,去年底被父亲喊回来,日夜扎在秸秆里,连与姑娘见面的时间都没有。好几次,小宋都想撂挑子。“明年多招几人,也给儿子放放假,好让他有时间谈朋友。”老宋笑着说。
【采访笔记】收购点赚钱的逻辑很简单:收购1吨秸秆,合作社给农民200元,破碎加工运到电厂后,电厂给合作社280-300元,差价就是毛收入。
目前,蕲春电厂在全县建立了12个村级收购点,202户贫困户收购秸秆增收脱贫。
农民送秸秆,距离以三四公里以内为宜,收购点越多,越有利于秸秆收购。12个点,对23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百万的蕲春来说,远远不够。再建100个,就得投入1亿多元,还得找地,电厂力不从心。蕲春电厂总经理李承臣希望的模式是:政府、电厂、合作社三方以PPP模式建设,还可以整合扶贫资金,将其作为村级资产,使贫困村拥有固定、持续的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