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 记者黄师师 王亚欣 张晟 鞠? 通讯员黄金波 赵静 王勇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7日上午9时左右,市水务局大院里,污水处工作人员王庆辉脚步匆忙上车往武昌赶。刚刚接到的一通电话,让他的心又揪起来:南湖周边三个小区污水泵站的移交问题,耗时5年,上周好不容易理清头绪,又出新状况。
南湖边的3个排污口,是一块“心病”
40岁的王庆辉是市水务局污水处的一员干将,3年前转业回汉,开始和污水打交道。今年以来,随着全市共抓长江大保护、“四水共治”不断推进,他感到自己这个“治污人”肩头的担子更重了:统筹协调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江河湖泊港渠的截污,污泥无害化处理等,顾此不能失彼,须齐头并进。
这大半年来,南湖边的3个排污口,是他的一块心病。3个排污口分别位于南湖周边的锦绣良缘、水蓝郡、南波湾三个小区内。3个排污口日均千吨污水入南湖,再从南湖连通渠走巡司河、青菱河排入长江。
如果任由这些生活污水排入南湖,粼粼波光不仅会变浑变黑,时间久了还会发出臭味腥味。遇到持续大雨季节,劣质湖水漫溢,更会严重影响周边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这是王庆辉心病的根由所在。
他知道,要让这3个排污口“闭嘴”,必须让3个小区的污水泵站发挥功用。可2012年就已建成的泵站一直未启用。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后,这3个小区原本归属洪山区,现划归东湖高新区管辖范围。按规定,建设方洪山区应将泵站的维护管理移交至东湖高新区。可泵站一开机,问题频出,对于移交问题,双方都犹豫不决。
这一拖,就是好几年。从汉口到南湖边,20多公里路,1个多小时车程,王庆辉不断思忖:上周已明晰了相关单位的权责,咋又卡壳了?
直言不讳“4米管道看似小事其实是大事”
7日上午10时许,王庆辉赶到水蓝郡小区。这是他今年第5次来到这里。“前4次可没有白来,洪山区已经承诺,在移交前全面检查泵站和周边管网问题并解决,东湖高新区也答应尽快接管”。
一番走访之后,王庆辉找到了原因:一截4米长的管道,让移交工作卡了壳。
原来,水蓝郡小区门前的水蓝路下,有一截4米长的污水管道,洪山区水务人员检查发现,管道受损流水不畅。解决这个问题,得破路维修。洪山区认为,水蓝路为东湖高新区修建,这个“手术”应由他们来实施。双方再度陷入僵局。
面对两个区的相关负责人,王庆辉毫不客气:“这4米,到底谁来修?你们觉得事小,拖着。可对居民来说,事大。”
在他看来,“截污”来不得半点含糊:不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长江大保护只会沦为一句空话。
王庆辉的直言不讳,令双方不再推诿。摆完困难,最终协商达成一致:由东湖高新区负责4米管道的维修和疏通,移交前,双方再组织一次全方位排查设备和管网,发现问题,由洪山区负责解决。
再三叮嘱后,王庆辉确定管道畅通目标时间:10月30日。
建设滨水生态绿城,为江河湖泊“疗伤”
返程路上,王庆辉并不轻松。他还记得,3年前他检查一处污水泵站门前排污管道时,拿一根滑竿下插竟不能到底,原来直径1.8米的管道内,1.4米全是淤泥。那一刻他的心很疼。
“过去,污水管网就是一个不被待见的孩子,没人疼”,王庆辉说,而今,武汉建设滨水生态绿城,倡导“大排水”概念,不仅在地上重构生态水网,地下污水管网也在重建。“居民家中的污水收集进污水管,由泵站提升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入江、入湖。给江河湖泊疗伤的同时,不能再添新伤。”
今年,很多难啃的“硬骨头”相继有了进展。随着周边配套污水泵站的投用以及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的完成,机场河上游刚刚关掉了新墩闸和黄家大湾闸。如今,?口和江汉区部分地区产生的污水不再流入机场河,王庆辉打心眼里高兴。
7日,市水务局污水处工作人员王庆辉(中)在南湖水蓝郡小区旁与小区居民交谈。记者任勇摄
【武汉在创新】
1、生态优先,引领大武汉向“长江时代”跨越。优化长江主轴,规划建设长江新城
2、以地方立法形式划定沿江两岸用地控制区域,力争为全流域做出长江大保护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