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竹溪县中峰镇同庆沟村(陶德斌 摄)
图为:丹江口市城区
图为:偏头山林海
图为:城市综合管廊内景
图为:城市综合管廊
图为:滨江小城
图为:房县军店镇
图为:樱桃沟三月花开美如雪
湖北日报讯 2015年7月18日,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稽查特派员刘吉(右一)授予十堰市全国最佳生态环保城市荣誉称号。
在大山夹缝里,城市如何发展壮大?“都市蜘蛛网”等城市顽疾,如何破解?如何提高城市档次,打造宜商、宜居城市环境?不光是一线城市,更是很多中小城市建设者的致力追求。十堰市积极作为,科学拓展城市空间,大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国家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两年内计划完成23条、总长达55.32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主干网络,打造真正的百年工程,造福百万市民。
十堰,一座在大山夹缝里成长发展的城市,建设者们凭着科学、坚韧和毅力,坚持地上与地下并重,地下管廊建设如火如荼,城区道路里程快速增长,污水收集管网不断延伸。如今,十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文明程度不断进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组团扩容 中心城区大变样
从如今中心城区人口规模70万人,到2020年达到 80万人,2030年控制在 100万人左右——十堰,正阔步迈向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未来,十堰城区将结合地形条件,适度紧凑发展,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优先保证社会公益设施、社会保障性住房、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用地需要,完善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各项设施,促进城市功能结构优化调整;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突出山地城市特色,构建精致集约的城市,成为面向国际的生态文化旅游名城。
中心城区的发展主方向是向北向东。其中,现城区西部的花果组团以向西北方向发展为主,东部的白浪组团主要向东向北发展,城市中部地区主要向东拓展,并与茅箭组团整合对接。“东拓、西进、北扩、中优”是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策略,以此提升城市空间承载力,完善区域中心城市职能。
按规划,十堰中心城区将形成“中部三片区、东西两组团、多中心带状组团式”空间布局结构。中部三片区即城市中部地区,是城市的核心功能区,由老城片区、新城片区、茅箭片区组成,重点发展城市公共服务和居住职能。
东部白浪组团要发展工业和商贸业,并结合产业发展,配套完善相应的居住、公共服务等设施。西部花果组团则是城区西部集汽车生产、研发、物流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组团。
统筹发展规划勾勒出了十堰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未来面貌,在六里坪、黄龙、长岭、青山、均县、武当山等7个城镇组团围绕着十堰城区,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对接以及功能统筹。
各个组团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推动规划区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和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城镇组团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相互分工协作,完善十堰区域中心城市功能。
按照统筹发展规划,规划区划分为北部滨江生态发展区、中部城镇协调发展区和南部自然生态保育区三大部分。
北部滨江生态发展区包括武当山特区、六里坪镇、均县镇、青山镇、茶店镇及柳陂镇的部分地区。区域内禁止污染型产业布局,产业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研发、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农业等高附加值的生态型产业。
中部城镇协调发展区西起张湾区黄龙镇,经中心城区、六里坪镇区,东至武当山镇区,是规划区重点发展地区。该区域突出旅游、汽车、商贸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各城镇在功能和产业定位上相互协调,实现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对接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