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空中俯瞰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新建社区。(新华社发)
湖北日报讯 秋天的广袤大地,叠翠流金。
万水千山,承载着亿万人民对美丽家园的向往。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中,多次提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要求。记者日前回访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地方,见证当地干部群众不负嘱托,努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壮美图景的精神风貌。
保护家园: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近水白家春光好,平凡绿野故事多”——2017年9月,云南大理洱海边,白族村民李德昌家小院门口的对联道出了美丽乡村的新面貌。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我们大理古生村考察。他在洱海边察看生态保护情况,和村民们在我家小院拉家常,总书记强调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总书记的话语,深深镌刻在李德昌心中。
洱海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由于流域内人口不断增加、旅游业增长等因素,洱海流域污染负荷快速增加。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无法绕开的问题。
“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断,回应着群众心中的关切。
大理今年3月以来,叫停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餐饮客栈经营户1900户;改造管网使生活污水未来不再直排入湖;改造违建民居……要让苍洱美景永驻,就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
今年1月至5月,洱海全湖水质综合类别均为Ⅱ类;青瓦、白墙、淡墨画风格的白族民居成为苍山洱海最具人文特色的名片。
李德昌表示:“只有把环境治理好,才能留住乡愁、留住人气。”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在青藏高原腹地,藏族少女白玛尕的“乡愁”深植在祖辈曾世代游牧的高原草场。
白玛尕今年15岁。十多年前,她的家人为响应国家号召,保护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从海拔约4700米的长江源头沱沱河地区移居到青海格尔木市郊海拔近3000米的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曾走进白玛尕外公申格位于长江源村的家中。今年9月,当记者再次来到申格家,白玛尕兴奋地谈起和家人最近一次回山上草场的情景。
“7月,山上举行赛马会,村民们跳起锅庄、跨上骏马扬鞭奋蹄。绿油油的草地特别茂盛,蔚蓝天空下远远望到野牦牛、藏野驴。我的家乡竟然这么美!”白玛尕说。
从阔别故乡,到新建家园,再到保护故土,在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乡愁”新篇正在书写。
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当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当美丽风景带来崭新动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变为现实。
这是一条发展生态经济的致富路——
碧海蓝天,花草相映。今年9月,当记者沿着蜿蜒的生态公路,走入浙江舟山定海区新建社区村民袁其忠的农家小院,70岁的袁其忠和四个子女正忙着经营农家乐。以前靠种地、打零工营生的一家,如今年收入翻了几番。
这座农家小院,因为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而与众不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一步步实践,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海岛小村如今远近闻名。
“总书记到访后,新建社区提升农村环境干劲更足了。在交通部门支持下,建设4.5公里入村道路一条;建造生活污水处理站一座;新建游客中心、文化大礼堂、生态停车场……”谈起变化,新建社区党支部书记余金红滔滔不绝——这两年,新建社区还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