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了新的更高高度,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举办生态文化论坛,是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是湖北生态文化发展繁荣的一张靓丽名片。11月11日,第四届湖北生态文化论坛在武汉举行,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湿地与城市”的主题,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畅所欲言。本报现摘登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生态文明观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玲
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了新的更高高度,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之一。弘扬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生态文明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紧紧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绿满荆楚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国土绿化,严格实施森林资源管护,推进重点区域湿地群保护修复工程,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省绿色生态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接力传承,需要文化传播。湖北生态文化论坛每年一次,每年一地,广邀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纵论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化,让思想火花在湖北汇集,让创新观点在湖北碰撞,为湖北生态建设和绿色崛起提供了强有力智力支持和生态支撑。
打造湖北生态文化的靓丽名片
省林业厅厅长 刘新池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全省林业部门自觉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作为责任担当,摆在压倒性位置,以实施绿满荆楚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大力实施红线保护、湿地生态修复、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系列资源保护行动,着力建设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和绿色示范乡村。全省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绿色经济不断壮大,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以举办生态文化论坛为平台,多层次、立体化普及生态文化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深入人心,生态文化论坛成为湖北生态文化发展繁荣的一张靓丽名片。
本届论坛在武汉举办,以“湿地与城市”为主题,邀集全国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共同探寻湿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家园。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绿满荆楚美如画,水光山色与人亲”的美丽湖北。
都市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文宣
都市湿地的特征是被都市包围,面积较小,分布不均,往往呈孤岛式生境斑块,斑块间连通性差;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生物多样性较低;生产供给功能减弱,调节功能弱化;自然属性弱化,人文属性突出,景观、休闲娱乐等社会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湿地的类型和格局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定位与景观,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发展方向。城市建设通常对湿地造成不利影响,而湿地又是支撑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健全的湿地功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都市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刻不容缓。
都市湿地修复应当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涵盖生境条件、生态系统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景观、功能、连通性、水文自然节律等的修复与治理。
一个健康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自下而上应该包括适量的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足够的消落区以及岸边缓冲带。滨水开发、城市建设等应留出足够的缓冲地带、一定幅度的消落带,有利于沉积物、污染物降解,水生植物恢复。水体还要控制放养,恢复生物多样性。
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理想的都市湿地应该是“岸坡绿、芦苇挺、荷花开、水质清;蜻蜓飞、?鱼戏、青蛙鸣、水鸟停。”
城市与湿地
湖北省文联主席 熊召政
湿地与城市,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犹如血脉和骨骼。
欧洲许多城市都是紧挨湿地建造的。大凡那些江河澎湃、水系发达的三角洲地区,都是人口稠密的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