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约束性指标,去年执行情况不理想
完成硬指标 还得加把劲
人民日报记者 寇江泽
完成约束性指标,需加大力度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等措施尽快落地。李存根摄(新华社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显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好于预期,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但19个约束性指标中,3个指标完成情况与全年目标存在差距,分别是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这3个指标都集中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领域。
完成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根据“十三五”规划要求,上述3个指标“十三五”期间应累计分别提高3个百分点、3.3个百分点以上和4个百分点以上,至15%、80%以上和70%以上。“十三五”前两年分别提高了1.7个、1.3个和1.9个百分点,步伐稍显缓慢。
这3个指标与建设美丽中国关系密切,后两个指标更是与公众感受息息相关。为什么完成情况不理想,接下来如何改进?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推动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落地
要公平、科学、有效分配配额指标,加强监管、评估
2017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13.7%,低于全年目标0.6个百分点。一次能源,又叫天然能源,是从自然界获得、直接利用的能源,如原煤、原油、水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是重要的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能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占比为60.4%。”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调整速度取决于能源需求增长速度,较低的能源需求增长将有益于能源结构调整。
林伯强解释,当能源需求增速快时,由于资源禀赋和满足能源需求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