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万古奔腾,浩荡东流。
这是莽莽神州绵延浩荡的生命之河。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牵挂的中华民族母亲河。
2018年4月24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江边,实地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情况,并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问诊、定向领航。“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不到一个月,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在高远擘画中开启了壮丽新航程。
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科学部署中铺展开战略新棋局。
(一)思想总是在历史的纵深中展现深度。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观察,人类的发展往往依托在一处或几处关键的地理部位上获得条件,进而繁衍壮大。
大江浩洋,曲江有涛。从青藏高原的冰川开始,纵贯6300公里,流淌天地间的这条大江,用它天造地设的生命系统,哺育自然万物,滋养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以其衍生出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人文渊薮,在厚重的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精彩一笔。
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规律。
长江这条古老的母亲河,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内陆,流域覆盖11省市区,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一起,成为区域发展的“三大国家战略”。
极目远眺,俯瞰浩淼烟波。当人们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审视这条生生不息的浩瀚大河,当人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视野,感知生态文明的极端重要性,看到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思考,指向回答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怎么干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