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废矿石上开出“生态花”——转型发展看黄石之一
发布时间:2016/09/22来源:原创文章浏览次数:2512

湖北日报讯 记者陶忠辉 张真真 严运涛

  编者按

   黄石作为我省重要工矿城市,经过长期采掘,生态欠账较多,一度戴上“光灰城市”帽子。近年,该市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之路。

   在首届湖北省(黄石)园博会即将启幕之际,记者踏上黄石大地,倾听绿色发展的铿锵足音,捕捉生态转型的强劲脉动,采写了“转型发展看黄石”系列报道,从生态转型、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等角度报道黄石经验,希望对各地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有所启迪。今起分三篇陆续刊出。

   碧绿的山峰,雪白的云朵,湛蓝的天空。

   中秋假期,和众多市民一样,西塞山电厂退休职工杨晓莉到黄石金海开发区游玩。“美翻了!”她拿起手机随手拍摄了一组“黄石蓝”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引来点赞无数。

   金海开发区,过去是黄石的煤炭高产区,聚集大小煤矿数十个,灰尘弥漫,满目疮痍。去年,黄石关停了这里的所有煤矿,在昔日的小煤窑、矸石山上建起了3000多亩白茶园,修起了国家级健身登山步道,美了乡村,富了村民。

   这,仅是黄石绿色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烟囱倒下去生态立起来

   对矿产资源长期无休止的掠夺,给黄石带来巨大生态赤字,包括400多个开山塘口、150多座尾矿库、几十万亩工矿废弃地和大面积湖泊污染。

   杨晓莉的城市记忆是灰色的:冒着黑烟的高耸烟囱,“白衬衣不敢穿”、“桌子刚抹过转眼又是一层灰”。“再走破坏资源老路,不仅资源难以为继,甚至呼吸不到清新空气,那叫什么幸福生活?”一次市委全会上,市委书记周先旺发出诘问。

   20139月,黄石确立“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打破“资源诅咒”,生态文明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刮骨疗毒。壮士断腕。

   倒下了,黑烟囱。20131111日,大王镇两座高炉灰飞烟灭,拉开黄石向污染企业宣战的大幕。其后,全市关闭“五小”企业367家,炸毁烟囱39根,拆除电力设施和生产设备3452台。同时,对460家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进行整治。在全省率先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三项约束性减排指标。

  告别了,煤矿窑。伴随今年春节前夕一声炮响,有60多年历史的“三楚第一井”袁仓煤矿宣告关闭。今年还将关闭16家煤矿,涉及产能135万吨,彻底退出煤炭行业,成为“零煤区”。年底以前还将关闭普通钢铁生产企业,清理“僵尸企业”、市场主体3.4万户。

   这些去产能之举,使得该市工业产值减少了200亿元,却换来了绿色发展空间。

   在“破”的同时,黄石加快“立”的步伐。

   启动近百亿资金,修复治理辖区内327个开山塘口、5万多公顷石漠化荒地。去年起还逐步关停沿江、环湖等重点区域80%以上的矿山,并将大冶湖水面从60平方公里恢复到75平方公里。

   开展“五边三化”、“八园六带”建设,建山地生态公园、湿地公园、沿湖沿江景观带,新增和改造绿地面积125公顷,城市绿心由磁湖拓展至大冶湖。

   园博接力,引领示范生态建设。2013年,铁山工矿废弃地上的生态园博会,创造了“石头上开花”的奇迹;2014年,大冶茗山乡乡村玫瑰园博会,开启了转型发展的“玫瑰之约”;2015年,阳新城市园博会,让市民生活更美好。

   如今,在大冶湖生态新区核心区,“转型黄石,灵动湖北”的首届湖北省园博会大幕将启。

   杉林水岸、七彩花田、凌波步道、花鸟湿地……一幅美轮美奂的生态画卷,正在黄石展开。

  污水变清流蓝天入画来

   磁湖岸边垂柳千条,湖底沙石水草清晰可见。

   每天傍晚,杨晓莉都要沿着磁湖转悠一圈:“看看这绿山头、绿草地,呼吸一下磁湖的氧气,一天的疲惫就消除了。”

   而在过去,近10平方公里的磁湖岸边有数十座工厂,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排湖中,磁湖水体严重污染到劣五类,一度沦为臭水塘。

   近年来,黄石启动水污染综合治理,斥资5亿多元,实施20个环磁湖综合治理项目。环磁湖145个排污口将全部实现截流,同时建设了磁湖污水处理厂和团城山污水处理厂。

   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贷款1亿美元,开展磁湖、青山湖、青港湖“三湖”治理。通过污水截流、岸线整治、景观建设,磁湖水质提升到三类,擦亮了“城中明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