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通报全国环保标准情况
现行国家环保标准共计1753项,两级五类的环保标准体系已经形成
中国环境报讯 记者杜宣逸 5月23日北京报道 环境保护部今日举行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十二五”以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主要工作进展,并介绍下一步有关工作安排。
据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介绍,“十二五”以来,环境保护部环境管理由以控制环境污染为目标导向,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转变,环保标准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完善。
一是环保标准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环境保护部现行国家环保标准共计1753项。两级五类的环保标准体系已经形成,分别为国家级和地方级标准,类别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监测类标准、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和环境基础类标准。在现行环保标准中,环境质量标准16项,已经覆盖了空气、水、土壤、声与振动、核与辐射等主要环境要素。
二是环境质量标准推动环境管理转型。环境保护部修订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指标,收紧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污染物标准限值,实现了与国际标准接轨。推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进程,根据土壤用途,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分别提出质量要求,完善管理模式,实施分类管理。
三是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力支撑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环境保护部落实《大气十条》的要求,加快完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发布了火电、炼焦、钢铁、水泥、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35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继续加强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控制。截至目前,现行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达到75项,控制项目达到120项,行业型、通用型排放标准和移动源排放标准控制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占全国总排放量的95%以上。
支撑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等重点污染物减排工作,加快建设覆盖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截至目前,现行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达到64项,控制项目达到158项,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控制水平相当。
四是标准管理向全过程工作模式转变。环保标准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完善,工作模式从以标准制修订为主向标准制修订、宣传培训、实施评估的全过程模式转变。启动重点标准实施评估工作,鼓励第三方牵头开展标准实施评估。加强标准宣传培训,大大提高了社会各界对环保标准的理解和认识。
但目前我国环境管理部分标准修订项目进展滞后,与排污许可等新型制度的协同配套亟待加强,标准制修订的科学基础需夯实强化,标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需着力提升。下一步,环境保护部将加快制修订一批关键标准,有效支撑水、大气、土壤环境管理和排污许可等重点工作;加大环保标准实施评估工作力度,重点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及钢铁、炼焦、纺织等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评估;大力开展环保标准宣传培训,分类分级开展环保标准宣传培训工作;强化标准理论基础与体系优化建设,重点深化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方法学研究,加强对地方环保标准工作的指导;加强环保标准工作管理,明确专职人员开展环保标准管理工作,跟踪调度各标准制修订项目进展,强化绩效考核,加强经费管理。
邹首民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所长武雪芳还就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分类管理、环境标准与排污许可制度协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订进展、《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评估工作指南》亮点、“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与百姓健康直接相关的环保新标准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环境保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5月23日上午,环境保护部举行5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情况。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所长武雪芳参加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主持发布会。
主持人: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环境保护部5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
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计划,以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对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和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邹首民司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所长武雪芳,向大家介绍我国环境标准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邹首民:环保标准是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防范环境风险的重要抓手,是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重要依据,是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发布国家环保标准2038项,其中现行标准1753项,依法备案的现行强制性地方环保标准达到167项。两级五类的环保标准体系已经形成,分别为国家级和地方级标准,类别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监测类标准、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和环境基础类标准。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于环保标准的宽严问题,控制污染物项目的多少问题十分关注。我国现行国家环境质量标准16项,已经覆盖了空气、水、土壤、声与振动、核与辐射等主要环境要素;现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163项,其中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75项,控制项目达到120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64项,控制项目达到158项。总体而言,我国大气、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控制的污染物项目数量和严格程度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当。
下面我非常愿意回答记者朋友们所关心的问题,谢谢。
主持人:下面请大家提问。
南方都市报: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2017 年底前发布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请问这两个标准和现行标准会有什么区别?如何体现“分类管理”的要求?
邹首民: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1995年发布的,当时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林生产,保护人体健康。因为标准发布比较早,没有对建设用地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规定。近年来,我们陆续发布了一些场地的调查、监测、评估、修复的系列技术规范,为污染场地的治理和修复提供一些技术支撑。
但是由于标准发布的时间比较长,《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还存在着适用范围小、污染物项目少、部分指标定值欠合理等问题,为此,我们从三年前加速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一个重要变化是对现行标准进行结构性调整,分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两个标准,分别适用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从2015年以来,已陆续向社会征求了三次意见,目前还在进一步完善中。
这个标准与原有标准的最大区别是针对土壤污染的特点,基于土壤环境风险管理理念制定,体现土壤环境管理思路的转变。在体现分类管理的要求方面,一是体现在修订标准根据土地类型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制定;二是体现在对土壤污染程度的分类管理方面,针对污染物超标的程度以及土地的用途,可采取修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种植不同作物等措施。如不适合种蔬菜可以种一些粮食作物,粮食作物不适合的,可以种一些果树;对于建设用地,不适于居住的,用于工业,工业不行的用于公园,根据不同的污染来源,控制它的暴露途径,减少对人群的健康危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跟水和气的环境质量标准是不一样的,用途的管制可以发挥很大的防护作用,修复仅是一方面工作。我们希望今年年底能把这两个标准按计划出台。
英国金融时报:您好,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会不会影响中国未来环保计划,中国会不会采取一些不一样的措施?关于在中国西北区域我们见到很多煤炭产业出现,比如说煤化工产业,还有煤电产业,环境保护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邹首民:这个问题超出了我的专业,我也了解到美国有可能退出巴黎协定。但是如果大家关心这项工作,我尝试简单回答一下。中国将坚定不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对于巴黎协定的执行言必行、行必果,对于签署的巴黎协定的义务和要求,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中国将会一如既往落实我们的承诺。因为巴黎协定属于气候变化工作,主管部门是发改委,具体情况可以向发改委了解。
第二个关于煤化工和煤电产业发展,我部正在制定《煤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发布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排放标准,目前一些电力集团还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具体到产业布局,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当地的环境状况,我们会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如果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符合项目布局要求,在哪建工厂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作为环保部门需要利用标准,严格执法,监督企业排放满足国家环境要求。
界面新闻:有媒体报道称,环境保护部正在开展雾霾成因及治理的大项目,目前环境保护部是否方便透露相关的结论? 有业内人士认为,湿法脱硫脱硝技术对雾霾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环境保护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目前,我国干法、湿法脱硫脱硝技术分别占到多大比例,湿法脱硫脱硝技术对雾霾的贡献有多大?
邹首民:大家都非常关心雾霾的问题,并且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也曾表示,希望加大科技攻关。总的来说,“十二五”以来在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包括环境保护部的一些科研计划支持下,对雾霾的成因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也形成一些对重污染天气,特别是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成因的基本认识:高强度污染物排放是内因,不利气象条件是外因,二次化学转化增强是动力,这个是目前在科学界基本形成的共识。
但是为什么现在新闻媒体、老百姓对整个雾霾成因还有不清楚的一些地方呢?就是现在没有达成一致的科学共识,雾霾成因的一些机理详细研究没有达到一定深度,所以克强总理要求环境保护部会同相关部门召集中国优秀的科研团队进行集中攻关,主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到底重污染机理成因是什么,基本能达成一个全社会的共识;二是详细研究重污染天气污染物排放的清单,以及相应的管控技术;第三是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在重污染形成过程中,居民的健康防护问题,给老百姓作一些科学的解答。
目前环境保护部正会同科技部、中科院、农业、气象、卫生、高校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开展前期研究,我估计到明年两会期间,会有一个初步的结论和说法。但是大家也知道,雾霾或者重污染天气不是一时形成的,想了解它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个问题,关于湿法脱硫造成雾霾加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科学界尚没有形成共识,现在还没有最终的结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