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雷闯 通讯员石斌 陈? 昨日,省港航局通报,截至5月底,汉江雅口航运枢纽已累计完成投资5.7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7%;一期围堰修筑基本完成,成为汉江在建的五级枢纽中开工最早、进度最快的项目。
因环保优势得到环保部和世界银行(简称世行)认可,位于宜城的雅口水电站不仅是汉江上的航运工程,更是一座绿色工程。
近日,记者走进雅口水电站,探访它的绿色奥秘。
施工不能随意整治有硬杠杆
走进繁忙的施工现场,一座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围堰映入眼帘。在围堰护坡处,几名工人正在进行内抽水作业,他们把围堰下方的沙水送上坡面,利用管袋砂施工法,实现沙水分离,最终水被排走,沙留在护坡上。“围堰是在汉江上建起,护坡每天受到江水冲刷,若不牢固容易垮塌。”雅口航运枢纽指挥部总工程师谢红解释,就地取材,循环利用沙子护坡,避免材料长途运输,既经济又环保。
这只是现场绿色施工的一个缩影。踏访雅口水电站施工现场,这样的生态环保气息几乎处处可以感受到。
该水电站施工区大部分位于汉江堤外滩地、河床,若滥采滥挖、随意倾倒,很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淤积河道。为此,指挥部提出,施工时,对临时占地表层耕植土进行了剥离、防护,对弃渣采取拦挡措施,临水侧坡面采用石笼网护垫防护,对渣场、料场则采取了林草植被恢复措施,乔木树种主要有侧柏、马尾松、樟树、刺槐等,灌木树种有紫穗槐,草种有红三叶、白三叶及狗牙根等。
“在水土整治方面,我们有硬指标,要结硬账。”谢红说,该工程扰动土地整治率将达到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7%,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0,拦渣率达到95%,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9%,林草覆盖率达到17%。
此外,指挥部还建立了全天候环境监测,主要监测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生态是该工程严守的生命线,要确保水、土、声、气因素的动态平衡。”谢红说。
符合世行“苛刻”要求创造审批新纪录
环保是硬指标。
指挥部主动联合水利部门开展专题研究,编制了“汉江干流丹江口以下梯级联合生态调度方案”,作为项目环评报告的重要补充,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的环保问题。
这一创新举措打消了环保部等相关部委的疑虑,项目最终通过环评,拿到了“准生证”。
“不仅国家部委‘看’着你,世界银行也‘盯’着你,生态环保不敢打丝毫折扣。”童奇峰介绍,该项目总投资33.5亿元,因经济效益差,社会资本不愿投入,世行给予贷款支持。
但想“拿”到世行的钱,并非易事。世行派出专家团进行现场考察,首先将重点关注到移民和生态环境上,对鸟类、鱼类的保护等提出了系列问题。考察团甚至前往上游丹江口、下游钟祥去调查,进行累计环境影响报告。
第一次面对世行“苛刻”的要求,指挥部兵分8路,逐一解答疑问落实要求,最终只用了8个月时间完成了世行贷款国内审批程序,创造了全省世行贷款项目审批程序新纪录。
生态保护无小事工程建设处处较真
能够“说服”环保部和世行,雅口水电站的生态环保举措,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的处处较真上。
童奇峰表示,在编制“汉江干流丹江口以下梯级联合生态调度方案”的过程中,他们坚持把“确保现存产卵场产卵、受精卵漂流孵化与鱼类洄游通道畅通”的内容纳入,要求在每年汉江“四大家鱼”产卵繁殖期,通过丹江口保证下泄一定的生态流量,结合唐白河梯级联合调度,提供足够的水流条件。目前,该联合调度项目招标已经完成,即将开展试验。
据介绍,雅口水电站还专门设置了鱼类增殖放养场,通过打捞汉江原生态鱼种进行培育,计划每年培育放流鱼苗350万尾。同时,规划设计有仿生态鱼道,模仿自然环境下的状态让鱼类能顺利通过枢纽,从而保护鱼类物种延续。
同时,指挥部还建立了生态敏感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文物古迹、重点保护动植物等监测和评价机制。
在生态敏感区,雅口水库库区涉及两处湿地公园,它们分别是库尾襄阳崔家营省级湿地公园和雅口坝址上游4.5km宜城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评价结果显示,雅口水库库区对崔家营湿地公园影响很小。目前,项目组正在对万洋洲湿地公园展开重点评价,随工程进展情况动态跟踪,指挥部组织专家团队对其反复监测,避免施工对其带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