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刘自贤 汪训前 因为最美跑道,今年4月9日,武汉马拉松火了。此前,丹江口环库公路也在网上爆红,被誉为中国最美山水公路。
从城市到乡村,美丽湖北的画卷徐徐铺展。
这幅画卷,以绿色打底,从生态省建设着笔。
我省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国首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2014年11月,《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4-2030年》审定实施。全省先后有18个市、县、区纳入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试点示范,神农架林区确定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市、县、乡镇、村和环保模范城市达到2266个;省级以上森林城市(镇)、绿色示范乡村达到2921个。我省还率先开展生态红线划定试点,33.4%的国土面积纳入红线管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碧。我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
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让青山长在
3月,春光明媚,仙桃市各个植树造林点一派火热。胡场镇318国道一侧红旗招展,100多名村民在地里栽种水杉、池杉大苗。杨林尾镇潘口村前的沟渠整治一新,两岸栽种垂柳、紫玉兰、桂花树等,村庄掩映在树木之中,宁静安详。
该市奋力打造水乡田园城市,在两年实现绿色全覆盖目标后,又提出三年创国家级森林城市目标。据统计,该市今年已经完成造林3.2万亩,占省下达任务720%。
2013年8月,我省启动绿满荆楚行动,作为“文明湖北”十大行动之一。一年后,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部署,决定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要求“一年大变样,三年全覆盖”,用3年时间实现全省宜林地、无立木林地、通道绿化地、村庄绿化地应绿尽绿,提升我省生态承载能力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各地党政主抓、领导上阵,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奏响了绿满荆楚大合唱。全省林业部门以层层创建为抓手,引导各地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守绿、护绿、播绿、增绿,植树造林、美丽家园的声浪一浪盖过一浪。
今年,是“三年全覆盖”的收官之年。荆山楚水间,到处是栽树添绿的身影。人们开展“四旁”绿化、门户绿化、通道绿化、生态脆弱地区绿化,见缝植绿,修复生态。
据统计,三年来,绿满荆楚行动总计已完成植树造林888.2万亩,超额完成原定852.6万亩的目标任务。
开窗透绿,入眼皆景,全省林业生态持续向好。
打响江河湖库保护战,让碧水长流
千湖之省,楚地荣耀。然而,湖泊数量减少,水质退化,让人汗颜。以武汉为例,中心城区的湖泊数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127个减少到目前的40个,其中不少湖泊水面锐减。
2012年5月30日,我省通过《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一湖一策”,推进梁子湖、洪湖、丹江口水库、漳河水库等湖库生态治理。
2014年1月22日,《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出台,对违法排污实施按日计罚,对责任人实施终身追究。
拆除网箱养殖、控制水源污染的战斗全面打响。
2013年初,全国八大人工水库之一的漳河水库168个网箱全部拆除,彻底告别网箱养殖历史,水质保持在二级标准,部分达到一级标准,可直接饮用。
我省第三大湖泊长湖,围栏一度约占水面一半,水质恶化。
2014年底,沙洋后港镇港口村渔民自发组织10余条渔船拆除该村1858亩围栏围网,打响了长湖全面“拆围”第一枪。
去年汛后,洪湖生态治理“拆围”行动打响。工程浩大,涉及洪湖、监利11个乡镇67个村12259人。
去年9月,一纸通知打破了通山县富水湖的平静,湖区8个乡镇1024位渔民4.34万口养鱼网箱要限期拆除。
去年底,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泉湖村,多条渔船在斧头湖一字排开,渔民拔竹竿、拆围网,启动大规模水域整治行动。
拆网箱,截污流,清淤泥,恩施州、宜昌市多措并举,打响清江保卫战,誓让清江清起来。